戀上英識

Feeds

FI專欄|學懂未來語言|陳思銘專欄 現今學生個個「周身刀」,從小上興趣班學樂器、跳舞、做運動,一些比較「大路」的技能,例如彈鋼琴、跳芭蕾舞,在人人有幾張證書傍身的年代,要突圍實在不容易,家長於是傾向尋找更加刁鑽的課外活動。 不過,與其一味刁鑽,也要考慮學習這種技能究竟對子女的未來發展有甚麼幫助,我說的不只是升學,更是思維、邏輯能力的進步,才是真正的增值。 創新科技、人工智能顯然是未來發展趨勢,與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已是密不可分,例如Netflix、YouTube,推薦片單大部份時間「啱睇」,正是因為電腦分析用戶習慣、推測每個人的喜好;智能家居、自動駕駛亦是典型的例子。大勢所趨,可以預見各行各業愈來愈渴求電腦編程(Programming)人才,要保持甚至增加競爭力,自然要盡早開始接觸、贏在起跑線,其中一樣可以從小學習的就是編碼(coding)。 「小學生連數學都未學好,寫程式喎,得唔得呀?」我會答:有何不可? 家長們應該有印象,香港中學電腦課一般會教「畫龜」,透過簡單的Logo程式編碼控制電子海龜移動,例如向前走100步、右轉20度,從而繪畫出不同圖形。「畫龜」其實是用一種較為形象化的方式,令學生理解程式語言的概念。而在美國,小學階段已經開始教學生編碼,其中也包括「畫龜」。 編程與其他學科無異,有深有淺,正如數學科會先學加減數,年紀較小的,例如6至8歲,可以由最簡易的編碼學起,例如由麻省理工開發、專為兒童設計的工具Scratch,介面簡單,只需要將代碼塊拼在一起,不用自行輸入指令,比較容易掌握。9歲至12歲開始,可以嘗試較進階的MIT App Inventor、Full Stack Web Development和Data Science & A.I. with Python等,循序漸進。 學習編程的其中一個好處,是能夠發展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簡而言之,即是拆解問題、找出規律和導致這個規律的因素,最後設計出能夠解決類似問題的演算法。一個具有運算思維的人,能夠靈活地運用既有的知識和工具,以合適的方法解決複雜問題。 世界轉變,我相信各個學科會逐步轉型,不只停留在知識層,更講求想像力、創意、解難、批判思維、人際關係管理、判斷和決策能力等,追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即使撇除升學、求職這些功利想法,編程對個人成長有助益,亦稱得上合格有餘的課外活動。 #Column #戀上英識 原文連結:fortuneinsight.com/web/column/1123712/fi專欄|學懂未來語言|陳思銘專欄

FI專欄|學懂未來語言|陳思銘專欄

FI專欄|留學英國 中文程度差不多就夠|陳思銘專欄 這兩天不知甚麼原由,多了許多家長和學生問,不論有沒有BNO,去英國升學,十三歲好還是十六歲,在哪裡接駁A-Level? 還有幾個焦慮的家長,索性想將子女小學一年級就趁早送去,問英國的小學會不會在小學一年級播放納粹大屠殺的紀錄影片? 我答:Depends on 你也會否一同去英國?小學一般沒有寄宿,孩子太小,孤伶伶一個在外,會哭得比留在香港上課看南京大屠殺片更凄涼,不如留在香港,至多看完片回家還有媽咪安慰。 姑且假設學生太早去英國可能會忘本,忘記自己是中國人。首先是中文不夠好。 留在香港讀大學,中文會好嗎?華文現代作家如小說家白先勇、張愛玲、余光中、陳若曦,在大學讀的不是外文系就是英國文學系,我的朋友葉朗程,留學英國,與才子陶傑等中文寫得非常好。反而香港的政務官和許多專業人士,包括醫生律師,除了用專業的英文開藥方與發律師信,中文不見得好過香港作家王貽興和鄧小樺。 早送去英國不見得中文會差,將來升學大灣區也不見得中文會好(雖然可以確定簡體字的認知一定好過任何人)。這裡面並無必然的邏輯關係,教育界專家可多加研究。 早送去英國讀書,即使十三歲,小學時學到的中文,基本程度已經夠了。一來將來你長大了,不必靠中文書寫為搵食工具,最多開一個博客,用中文寫KOL文章。若正職是Amazon或摩根史丹利高級行政人員,今日呢度飛嗰度去(假設那時已沒有Covid),去上海用英語視像搭New York 開會,飛來香港放假,則用中文寫Facebook,好像葉朗程一樣,咁就會成為一個中西文化的通人,無論事業、金錢、愛情,兩個世界的利益都可以「最大化」。 我實在看不到早送去英國會削弱孩子的中文能力,如果這個問題是你的Concern的話。 七十年代的留學生,防止中文水平下降,就是看武俠小說。一個出色的華文小說家,可以在英美課餘,用他動人的講故事技巧,由郭靖講到韋小寶,令留學生的精神,留在中國古典的文化世界。 今日不必裝一皮喼的武俠小說去倫敦,在網上點擊就可以。中文的作品還有,中國語文的網絡還在,即使Form1去英國開始讀中學,Hopefully教育局在小一為你加固了的國民教育,會幫補中文很多。 去了外國讀書,中文就不好嗎?以下有一個作品例子: 遊天壇大佛 梵門煙篆繞鬘陀,來叩奚山花雨多。壇擁法雲開七葉,意隨風鐸入三摩。出蓮座上青冥破,龍子幡邊赤鳥過。恐問瀛寰奪尊者,北瞻尚敢辨神魔。 作者不是李白,叫做黃啟深,香港仔一名,現在美國阿利桑那州立大學攻讀圖書館學博士。 #Column #戀上英識 原文連結:fortuneinsight.com/web/column/1129822/fi專欄|留學英國-中文程度差不多就夠|陳思銘專欄

FI專欄|留學英國 中文程度差不多就夠|陳思銘專欄

FI專欄|獲藝術大學UAL認可 MPW明年首推全新Foundation Diploma|陳思銘專欄 讀大學選專業,除了談興趣,也難免有現實考量,過往接觸過對藝術有興趣的學生,或多或少擔心過畢業後揾食艱難。藝術發展需時間蘊釀,的確香港暫時未必養得起太多藝術人才,但放眼英國已有十分不錯的文化藝術氛圍,創意產業更是目前增長最快的領域,當地排名前列的大學之中,亦有大約三份一屬於藝術類大學。 因應需求,英國不少中學都有開辦藝術類科目,當中私立預科學院Mander Portman Woodward(MPW)累積近半世紀的藝術教育經驗,開辦的Art pre-foundation和Art Portfolio Preparation Programme素來口碑好,升學率亦足以證明實力,最近3年,MPW有50名畢業生成功考入全球知名的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UAL)。 明年9月新學年,MPW將會更進一步,開辦獲得UAL認證、一年制的UAL Foundation Diploma in Art and Design。課程循序漸進,首先教授基本技巧,待學生掌握這些技巧之後,再選擇深造個別藝術種類,例如繪畫、攝影、雕塑、時裝、建築和室內設計等,選擇夠多,配合不同學生的興趣和專長。入學門檻也不高,只要求包括英語及數學的五科GCSE考獲4級以上,或同等海外學歷。另外,IELTS最少須有5分,確保符合升讀大學的基本要求。 既然獲UAL認可,畢業生報考UAL,相信會更有優勢。當然,修讀UAL Foundation Diploma不等於只能考UAL,基礎打得好,報考其他藝術類學府同樣有利,MPW過去亦有畢業生考入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等著名學府。 順帶一提,MPW London位於South Kensington,鄰近被譽為英國最美博物館的V&A Museum、the Saatchi Gallery,以及The Royal College of Art等地標,閒時在校園附近走走,也能吸收藝術文化氣息。 我經常對學生說,入大學並非只有高考、IB兩種途徑,假如已經選定將來路向,但學業成績追不上,不妨嘗試能夠配合自己興趣的foundation課程。 #Column #戀上英識 #留學 原文連結:fortuneinsight.com/web/column/1154173/fi專欄|獲藝術大學ual認可-mpw明年首推全新foundation-diploma|陳思銘專欄

FI專欄|獲藝術大學UAL認可 MPW明年首推全新Foundation Diploma|陳思銘專欄

FI專欄|好打得的妹仔命|陳思銘專欄 一場胡鬧的生日派對,產生了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課題,其中一個沒有太多人討論過的,是為甚麼一個高智商的人也會作出低智商的決定。 可能有人會對這個假設反感,但林鄭出身清貧,父母讀書不多,卻憑自己實力考入政府,平步青雲,任你再不喜歡她,也不能否認,如此康莊仕途,勤力和高智商是關鍵因素,這也是高材生通常擁有的兩大特質。 但為甚麼像她一位「高材底」的官員,也會作出一連串引起公眾憤怒的決定,最終換來被所有香港人聲討的下場?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why would intelligent people make unintelligent decisions。 其實我一向認同林鄭是一位「好打得」的官員,但「好打得」從來都不是一位領袖需要的特質。反而,一個僅是「好打得」的人完全不適合做領袖,卻只適合做「左右手」。 Facebook老闆Mark Zuckerberg曾經給有意創業者一句忠告:Exploring what you want to do before committing is the key thing。你可能覺得這句話很老土,但要實踐一點也不易,因為exploring不是求其望兩望,而是一種深度行動。但對一個「好打得」的官員來說,她懂得做的,便是 committing before exploring,老人家口中的「妹仔命」也就是這個意思。 有些人覺得政府其實絕對有explore過,只是他們explore過後依然一意孤行;我覺得他們當初選擇堅持的原因不是「一意孤行」,而是他們跟很多人一樣,把 risk和uncertainty兩件事搞錯了。Risk是「不知道結果但知道可能性」,而uncertainty是「不知道結果也不知道可能性」。政府計算的可能性當中必定包括了「有人反對」,只是他們沒有計算「得罪全香港人」的可能性。 Intelligent的人懂得應對risk,但不懂得應對uncertainty,所以intelligent的人也會作出unintelligent的決定。 那麼甚麼人適合做領袖呢?答案是intuitive的人。很多魅力領袖其實都是公關能手,因為他們都是intuitive的人。所謂intuitive,即是他們知道要做甚麼,但他們解釋不到為甚麼應該這樣做。這些人知道,複雜的問題有時只需要簡單的答案;他們也知道,多點時間和資料準備有時未必代表可以得出更好的結果。 但願香港的教育和AO文化終有一天也可以孕育出intuitive的魅力領袖。 下載 Fortune Insight Prime 手機App #Column #戀上英識 原文連結:fortuneinsight.com/web/column/1222989/fi專欄|好打得的妹仔命|陳思銘專欄

FI專欄|好打得的妹仔命|陳思銘專欄

Groups

🇭🇰📰港聞快綫🚅🚨

🇭🇰📰港聞快綫🚅🚨

Profiles

新聞轉貼員 ✅

1890 Followers

0 Followings

10020 feeds

新聞轉貼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