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試題被批偏頗 教育局譴責並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 #DSE #歷史科 中學文憑試今(14日)開考的是歷史科,卷一必答題的主題為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及日本,其中一條分題要求考生就已提供的文章及歷史資料,回答是否同意「在1900年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局對試題可能引導考生感遺憾,並予以譴責,又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有教育團體則指,二戰期間日本侵華,試題資料一面倒講日本幫助中國現代化,沒有提及侵華惡行,質疑題目偏頗。 上述必答題提供的2項資料,包括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郎的文章,提到清國人范源濂與他會面,指法政學科的留學生人數少,故期望設置法政速成學校,令學生1年內畢業。另一項資料,取材自黃興於1912年1月寫給日本政客的一封信,以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的一份合同。 教育局就事件回覆稱,知悉今年文憑試的歷史科有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當局對公開試中出現如此設計的試題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當局又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從速改善,以維護文憑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 教聯會副主席穆家駿表示,有關必答題提供的資料一面倒講述日本幫助中國推動現代化的行動,完全沒有提及期間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惡行,問題卻要學生分析「1900至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質疑題目偏頗。 考評局表示,試題涵蓋課程內主題甲「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努力」及「日本在20世紀初的現代化」兩個課題。涉事題目所考核的是《課程及評估指引》「課程目標」所列「恰當地選用及組織史料,以提出合乎邏輯和前後一致的論點」的能力;考生作答時,需使用相關資料及相關時期內的史事作答。考評局表示,資料是評核工具一部分,設題時主要看資料是否與課題相關,別無其他非學科的考慮。 考評局指,與其他文憑試科目一樣,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負責試題及評卷指引的制訂工作,擬題不同階段設有既定機制檢查和校對試卷內容。委員會成員不論個人背景與信念,均須依從機制專業地按課程及評核的要求擬題。至於有關考評局員工於社交媒體言論的報道,考評局重申所有員工履行職務時均受各項規則、程序、條例及政策約束,會按相關的員工行為守則及規定作適當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