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香港施加的制裁果然一招接一招,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衞局周一公布,自9月25日起,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貨品不可沿用「香港製造」的標籤,須改為「中國製造」,並按照對中國進口貨品的標準徵收更高關稅。這無疑會對香港出產的貨品造成打擊,因為「香港製造」不止用來標示來源地,更是一個「品牌」,代表貨品的創意和質素與別不同,有獨特價值,若其他國家也跟隨美國的做法,香港企業家多年來的努力,恐怕將付諸東流。 港府對不得使用「香港製造」表示強烈反對,指有關做法可能不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不排除根據世貿規則採取行動,維護香港利益。不過,觀乎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以來,一直不把世貿組織放在眼內,經常批評該組織偏幫中國,即使港府投訴,相信最終也是徒勞。 美國取消香港的特殊代遇地位後,把進口港製產品與中國貨品看齊,徵收相同關稅屬意料之內,沒想到華府做得更徹底,索性一律要求用「中國製造」的標籤。 港製產品佔輸美貨品總值不足一成,打擊看似有限。其實,真正的損害更多在於「香港製造」這個品牌背後的無形價值,港人經多年苦心打造的「商譽」若不能再發揚光大,真的令人既傷感又意外。 「香港製造」的品牌效應可謂得來不易,是政府、商界及港人數十年努力經營成果,例如香港Q嘜優質標誌計劃自1978年推行至今42年,一方面推動本地生產質素提升,減少假冒偽劣產品,另一方面增加海內外消費者和進口商對本港產品的信心,之後甚至發展至內地和澳門的生產商亦可申請認證,借助本港的商譽開拓國際市場,讓客人明白這些貨品質素優良,穩定。如不能再標籤為「香港製造」,港製貨品恐會慢慢失去獨特性,在消費者眼中,與其他中國貨無異。 還有,「香港製造」除可讓一些傳統產業鞏固市場地位之外,對於帶動新產業發展,角色也很吃重。政府為免本港經濟結構過於單一,為香港加添經濟引擎,讓年輕人有更多元化的就業出路,於2015年提出「再工業化」,並非單純吸引工業回流,而是希望利用香港的優勢,製造高端、具創意、高附加價值的工業產品,以「香港製造」向全世界推廣。雖然「再工業化」成果暫未見顯著,但「香港製造」這招牌,仍是引領產品和服務更上一層樓的推動力,若然褪色,不無遺憾。 中美交惡對香港的衝擊是方方面面,製造業只是其中之一,港府、商界和市民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沉着並努力打好這場漫長的逆境波。 #信報 #香港製造 #madeinhongkong #MI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