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座膠囊大廈

Feeds

東京 #中銀座膠囊大廈 每間只有4 × 2.5米,絕對是劏房甚至棺材房無疑。不過在半世紀之前銀座已經租金極高,所以也算得上是地盡其用的例子,加上可更換性的特點非常有現代觸覺,當時這一類設計名為「新陳代謝派」/簡稱代謝派。 自2007年計劃將大樓清拆再重建,最終決定於4月底遷出,即將與時代說再見。 #東京 #日本

半個世紀的經典 #中銀座膠囊大廈 :東京「宇宙飛船」 一座經典的建築,無論何時看都不會過時。 行走中的建築學「經典再讀」欄目,與你一同回望現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作品,並期望由此帶來的新靈感、新啟發。 中銀膠囊大廈是位於日本東京銀座區的集合住宅。作為日本「新陳代謝派」最為知名的代表作,它顯示了超前的未來主義風格和科幻小說般的構思:總計140個膠囊堆疊在一起,以不同的角度繞着中心核旋轉,總共有14層樓高。每一個單元僅靠四枚高張力螺釘安裝在混凝土中心核結構上,這使得單元們可以被替換。每一個膠囊尺寸為4x2.5米,給一個人提供了足夠舒適居住的空間。 黑川紀章是日本戰後一代建築師中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20世紀60年代,他開始對現代主義建築的改進做探索性創作,膠囊大廈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範例。設計靈感來自他在前蘇聯時看到的宇宙飛船,公寓大樓的樣式使建築空間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適應銀座寸土寸金的特點。充滿幻想色彩的建築實踐引起了極大反響,為他帶來國際聲譽。 黑川與運輸集裝箱生產廠家合作,大量採用在工廠預製建築部件並在現場組建的方法,所有的家具和設備都單元化,收納在居住艙體內。作為服務中核的雙塔內設有電梯、機械設備和樓梯等。開有圓窗洞的艙體單元被黑川稱為居住者的「鳥巢箱」。艙體單元構成上的穿插組合,被認為是對日本傳統木構建築表現的追求。 「新陳代謝派」運動(Metabolism Movement) 1960年5月在東京召開了有26個國家的設計師參加的世界建築師大會,為之後日本建築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機。大會期間,以青年建築師為中心,成立了在世界範圍內引起極大反響的 「新陳代謝派」,成員有建築評論家川添登、建築師菊竹清訓、黑川紀章、大高正人、槙文彥等。 在新陳代謝理念的背後,是川添登強烈地預感到大眾消費社會到來之後,作為永恆象徵的神殿式「建築」將不復存在,「建築的滅亡」不可避免。換言之,「新陳代謝派」主張應該在城市和建築中引進成長、變化、代謝、過程、流動性等時間因素,明確各個因素的周期,在周期長的因素上,裝置可動的、周期短的因素,強調持續地一步一步地對已過時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種周期性的循環。如菊竹清訓提出的「海上城市」「塔狀城市」「海洋城市」,黑川紀章提出的「空間城市」「農村城市」,槙文彥、大高正人的「新宿副都心計劃」「人工土地計劃」「形式組群論」等等,甄別出變化的與不變的,主要結構與次要結構,根據耐用年限更換空間和設備。 同時,「新陳代謝派」試圖超越現代主義建築靜止的功能主義的「機器」觀,強調應藉助於生物學或通過模擬生物的生長、變化來解釋建築,與西方自古以來參照人體、並以人體比例為基準把握建築不同,他們獨創性地將建築與生物機能的變換聯繫到了一起,這恐怕與東方傳統的木構建築體系,尤其是日本伊勢神社式年遷宮的造替制度有着某種親緣關係。 與20世紀歐美先鋒派僅僅停留在圖紙上的夢想不同,「新陳代謝派」借着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東風, 一個接一個地把夢想照進了現實。尤其是在「新陳代謝派」建築師集體亮相的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上,他們連阿基格拉姆波普式(Archigram)的圖紙表現也在博覽會的各種設施中予以了實現。 如今中銀膠囊大廈雖然已年久失修,關於是否需要拆除它的爭論也一直都在。但在部分居民和日本建築師的強烈支持下,大廈目前尚存於東京。一些居民甚至將自己的房間重新裝修,作為Airbnb出租給遊客。 #東京 #日本

Groups

日本の友

日本の友

Profiles

木頭人

22 Followers

2 Followings

529 feeds

木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