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香港樂壇的陌生不穩之感 筆者自問並非忠實粵語流行曲歌迷,認知主要仍然停留在零零年代的經典 K 歌歲月,亦不熟悉香港樂壇的各種獎項及其意義,口味亦偏於最扮野作狀的獨立音樂。即便如此,有感最近各種本土製作開始引發熱話,故希望一探現今的粵語流行歌現象,嘗試拋磚引玉,延續有關香港流行文化的討論。 九七前後是香港文化引起熱話的一大時期。黃霑的博士論文亦主要分析九七前的粵語流行曲,文末結論認為粵語流行曲沒落,難再有奇蹟出現。可是,零零年代的流行歌對不少人而言仍是童年和青春歲月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少香港人都對陳奕迅、容祖兒等歌手的經典歌曲都是瑯瑯上口、聞歌動嘴,是香港潮流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走到今天,政治運動令香港文化再次步入眾人視野,成為熱話。經歷數十年搏命搵錢的神話後,香港人開始回首尋找自身的文化和身份形成。記錄、考察和保留香港各種文化的需要再次被提起,而更多的人一早已默默在這方面付出不少。科技、全球化和政局等各方因素都會大幅扭轉,甚至主宰大眾娛樂的生態和面貌。一直被指已死多年的香港樂壇在此似乎被注入短暫生命,本地樂壇獎項原來仍然有一定重要性。站在這不論是全球還是本地皆是風口浪尖的(新)一年,探討一下叱咤這張得獎名單及其背後熱議,或可為香港文化研究填補一些缺口。 網上討論區引發的一大爭議,就是樂壇新人的歌唱資質、舞台實力。要知道的是,流行樂本來就不是以實力、音樂質素作為最高指標(再者,好聽與否本來就非常主觀)。所謂人氣的背後亦需要唱片公司、媒體、電台和聽眾多方的資源和投入才得以展現。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 Twins 的「士多啤梨蘋果橙」。翻查資料後,雖然只有戲謔式的低 B 歌詞、毫不驚人的唱功,這首歌仍在當年曾位「中文歌曲龍虎榜」和「勁歌金榜」首名。再者,流行樂之於宏大的音樂世界而言,實在沒有甚麼客觀的音樂標準可作比較。聲線和唱腔各有偏好,難以客觀評定。至於歌曲本身,直白點來說,不少極受歡迎的流行曲都是採用用到臭的幾條 C 和弦進行,再加上情情愛愛的歌詞。說到歌詞,很有趣地,香港樂迷評論音樂大多集中在歌詞質素(例如陳詠謙的做飯之亂),詞的地位甚至遠遠超越曲。由此,音樂品質的爭辯很多時根本只是偽命題。獎項實至名歸與否,關鍵不在於其實力,反而在於聽眾是否買單,「我」是不是「最喜愛你」。畢竟講到尾,最受爭議的幾個獎項中,賽果都是只靠樂迷投票,誰的票多誰就是最受喜愛。 這種爭論其實並非不健康,正如很多明星寧願有緋聞好過被不聞不問。得獎名單引發爭論,反映不少聽眾對香港樂壇仍然上心,反映香港樂壇仍然未死、一息尚存,並大有回春之勢。考察獎項爭論,背後的思維大多無非是「我」有其他最喜愛的歌手,但得獎人只有一個。所謂的「我最喜愛歌手」中的「我」實在有太多個。這個「我」與那個「我」意見不同,最終由較多相同的「我」勝出。網上針鋒相對的留言因而變成沒甚意義的晦氣/得戚話:勝出的歌迷指責對方「有票又唔出黎投」,但我相信不少人投了仍然輸了;輸掉的歌迷質疑對方「造票」、「買得多太空卡」,但我相信不少人都沒有出弊,只是出盡奶力投票拉票。 另一爭議則是「唔知乜水」,部份人指責得獎人由過往的重量級人馬變成數年間忽然走紅的年輕新人,獎項的「神聖性」變相落失,甚至反映樂壇已被玩死。更有人一併指責所有新晉音樂人:姜濤懶音、林家謙未訓醒咁、Serrini 係死肥婆,或是更簡單粗暴地用一句「XXX 係乜水」來否定他們的存在。這似乎反映了一種「山頭主義」思想,貼地點來說就是「老屎忽」、「老鬼」文化。香港樂壇必須跟從傳統華人社會的結構,要尊師重道,按資歷、地位說話,要逐步逐步上、要慢慢捱、看見甄妮要打招呼、在電視前養熟聽眾的眼睛和耳朵才有資格露面攞獎。有趣的是,這現象不僅是樂壇中人不言自明的生態,更擴散成香港樂迷的意識形態。網民反對某年輕新星獲「我最喜愛男歌手」,並非因為他不是「我最喜愛」,而是因為他「唔夠班」、「唔知乜水」。那麼究竟這班新人要做甚麼,才能成為「呀乜水」呢?寫音樂、整 MV、唱Live、開演唱會、上節目、投入社交媒體,或是更簡單地,不斷在你面前唱歌。他們都一直以「唔知乜水」的形象在你面前出現。但在部份人眼中,他們由頭到尾,又有沒有一絲機會由「唔知乜水」變成有名有姓有位置生存的本地音樂人呢? 在我看來,正是香港樂壇有一班「唔知乜水」在「整色整水」,才令樂壇不至成為一潭死水。雖然這班新人的音樂造詣未達天王天后水平,但亦正正是那份緊張、稚嫩、尷尬、小走音、不成熟和「唔知做乜春」,才更加證明這是一群由香港流行文化所孕育、並與香港流行文化共生共長的人,一份專屬香港樂壇的陌生不穩之感。相較於由跨國大集團以國際標準悉心培訓而生產出來的完美歌手,或是從事音樂已數十年,流行曲隨手都可唱得完美、橫掃十幾個獎的老前輩們,他們的不完美和不熟練,不正正是其寶貴之處嗎?他們不正是在呼喚自認為是香港人的你,一同投身參與香港潮流文化的艱苦耕作,希望你能在某個星期六付費入場收聽一些「唔知乜水」表演,與親朋好友分享這些「唔知乜水」的新作,令更多人認識這些「唔知乜水」嗎。如果我地真係好撚鍾意香港,那麼這個「我地」可不可以接受一些源於香港的文化苗頭,好好充分感受這份香港樂壇的陌生不穩之感? 由於篇幅所限,叱咤名單引發的其他討論未能盡錄,其亦率涉更宏大的範疇,例如文化產業和行業生態。另外,香港的音樂文化亦絕對不止於粵語流行曲,更多的樂隊和音樂人仍然蟄伏於城市一角,渴望走出邊緣或安於小眾。本文標題借用中大報社迎新特刊幾乎每年都會輯錄,由鄭宗義逾二十年前寫下的一篇迎新短文,並希望藉這難得一現的討論風潮,引發更多有關香港文化的思潮。 #姜濤 #叱咤 #本地音樂 #廣東歌 #nearDmusic

Related Feeds

【 日本百年老赤松木結他 🎸】​ ​ 今天為大家介紹Bacchus -JRP SERIES LIMITED EDITION SURFBREAKER "SB-ZERO"​ ​ 這款特別的結他出產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Body的木材用了當地蟲蝕數百年樹齡的老赤松木,琴身上的孔洞與痕跡都是獨一無二歲月的痕跡,再配上"Old Work White"顏色,Garage Grunge Vintage味道極濃厚。​ ​ 經Bacchus的製琴師所嚴謹的挑選,老赤松木輕巧而穩定,共鳴也相當特出,磨砂的maple琴頸手感相當之舒適,blackwood的指板擁有着Ebony烏木的硬度同時間帶著Rosewood玫瑰木甜甜的韻味,加上Monotone Gold Foil/Classic組合,帶出了vintage raw Rock'N'Roll的感覺,絕對是適合喜歡solo型的結他手!​ ​ ​ From the mountains of Japan, this Bacchus Surf Breaker "SB-ZERO" screams raw Rock"N"Roll​ ​ With it's light weight yet sturdy Red Pine Body and natural aged tree marks and holes, it tells a story that long before anyone have heard of, with a comfortable shred neck and hardback blackwood, and a set of Mojotone Gold Foil/Classics, tones of pure raw power can be heard from miles away​

「下世代的木結他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 2019年Fender展現出勇於創新的精神。推出了美國製Acoustasonic Telecaster電木結他。它有著Telecaster的經典外型,琴身採用了桃花心木全空心的設計及桃花心木琴頸配上黑檀木指板。 另外這支結他最特別的地方是使用了三種不同的pickup,除了外觀上看得到的Telecaster型磁石pickup外,還有在弦鞍下埋藏的Under-Saddle Piezo和結他內部的感應裝置,另外還有與Fishman合作研發出的收音系統Acoustic engine可完全清楚呈現打板等演奏技巧,pickup的電力可以使用microUSB充電線,充滿後可以使用20個小時。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除了主音量控制鈕外,另外還有五段音色切換功能與Mod控制旋鈕,總共可以切換與模擬出十種音色,如Rosewood或Rosewood Dreadnought結他、細size結他到電結他,而且可以做到boost音色,以及混合電結他與木結他的音色🤘🏼 過往的電木結他插電只是為了擴音之用,並無任何效果之言,但這次Fender的Acoustasonic Telecaster更令樂手們有不一樣的木結他體驗🤘🏼 . "The Next Generation Guitar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 In 2019, Fender showed a spirit of innovation. Launched the American-made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guitar. It has a classic Telecaster appearance, with a mahogany full hollow body design and a mahogany neck with an ebony fingerboard. In addition, the most special part of this guitar is the use of three different pickups. In addition to the Telecaster-type magnet pickup that can be seen on the outside, there are Under-Saddle Piezo buried under the saddle and the induction device inside the guitar. There is also the acoustic engine, a radio system developed in cooperation with Fishman, which can fully display playing skills such as boarding. The power of the pickup can be used with a microUSB charging cable, which can be used for 20 hours after being fully charged. In addition to the main volume control button,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also has a five-segment tone switching function and a Mod control knob. A total of ten tones can be switched and simulated, such as Rosewood or Rosewood Dreadnought guitars, small size guitars to electric guitars, and can achieve boost sound, and mix electric guitar and acoustic guitar sound 🤘🏼 In the past, the acoustic guitar was plugged in for sound amplification, and there was no effect, but this time, Fender’s Acoustasonic Telecaster gave the musicians a different acoustic guitar experience🤘🏼 . #acoustasonic #fenderacoustasonic #fender #telecaster #guitar #hkband #band #music #acousticguitar #亂咁噏 #香港 #結他 #電結他 #樂隊 #樂器

莫文蔚《呼吸有害》勇奪「金曲金獎」 莫文蔚(Karen)憑《呼吸有害》在今晚舉行的《2020年度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勇奪「金曲金獎」。久未現身《勁歌》頒獎台的她說︰「很開心!很久沒在這個台跟大家見面,得到這個獎很興奮,這個獎不只代表《呼吸有害》的成績,還有我20幾年來付出的努力,以及大家對我的愛也在這個獎中。多謝TVB,我未試過在香港唱電視主題曲,要多謝唱片公司SONY MUSIC,還有我媽媽,難得在家鄉感激到她。」 #勁歌2020 #莫文蔚 #呼吸有害

Guitar & Effect Pedals & Music Hero

Guitar & Effect Pedals & Music Hero

KiDULT

88 Followers

0 Followings

8280 feeds

KiDULT

Hinsken

27 Followers

1 Followings

95 feeds

Hinsken

Cloud雲

6 Followers

3 Followings

184 feeds

Cloud雲

China

Hong Kong

Kowloon

Yau Tsim Mong District

Yau Tsim Mong District

Tsim Sha Tsui

Gun Club Hill

Kimberley Road